药膳的历史渊源
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向来有“药食同源”之说。在我国的历史上,自有文字出现后,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了“药”字和“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以后,在《魏书·外戚》中又出现了“灵太后亲侍药膳”的字句。在《宋史·张观传》还有“早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在当时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这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法研究,而且形成了制度。
《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的医学专著,该书提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要求“治病必求于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书中还将多种食物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五脏之疾病。在论述膳食治疗之后,它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