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认为,既然上天赋予自己应有的使命,自己就应该坦然接受,矢志不渝地去完成这个光荣的职责。终其一生,苏轼都没有忘却自己从政为官的职志之所在,他那拯救天下苍生的心怀一直都没有些许松懈。
到了晚年,苏轼更加达观知命,已是荣辱不惊。1094年,他被贬往南荒之地惠州,在遍地瘴疠的恶劣环境中,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诗句。1097年,他被贬往海南儋州,在那穷山恶水之地,他坦然言道,“我九死一生,能到海南一游,乃平生最大快事”,把贬谪之辱说成“奇绝冠平生”。
宋代学者很重视中庸,喜欢谈性命之学,苏轼本人更是学通三教,对生命本质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认识,造就了达观豪迈的性格。所以,对苏轼而言,命运的起落只能丰富他的人生阅历,宦海的沉浮也只能让他了悟生命的玄机,却不能消磨他的意志、摧残他的生命。故而,苏轼练就了一颗淡定超迈的平常心,气定神闲地看待官场的沉浮得失,涵纳人生的悲欢离合。尽管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但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为官责任。他率性而为,不趋附、不苟阿。可为则为,否则随遇而安;待其可为,则不失其志。所到之处以造福民众、畅达情怀为乐,处处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