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存《尚书》中,《周书》的篇章最多。根据《周书》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的历史思想至周初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周人形成了“三代相承”的观念;二是,周人对王权与天命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三是,周人提出了以史为鉴的思想。
在《夏书》和《商书》中,人们对历史变化的认识一般还限于前后两个王朝之间(如上引《汤誓》、《西伯戡黎》所述)。当然,夏人和殷人对遥远的过去并非全然没有认识。《盘庚》载盘庚语:“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盘庚指出,他迁居新都,复兴殷人高祖之德,治理殷国,体现了上帝的意志。所以,他恭敬地延续殷人的生命,使他们永久地居住在新都。不过,此类思想大体还是表现为对某些具体事情的认识上,而周人则从政权的更替中表述了对历史变化的认识,“遂构成了三代相承的系统”[5]。
周人的“三代相承”说,指出周代与夏、殷两代是先后相承而来的。《召诰》说:“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按,冲子指成王)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周人认为,古代先民夏族,受到天的保佑,努力考求天道,可是已经失去了天命。殷人也曾受到天的保佑,可是也丧失了天命。现在年轻的成王继位,不要遗弃老人。老人不仅能认识古人之德(此所谓德之涵义,详下文),而且还能寻求天道。这段话有一点尤为值得重视,即周人不仅指出了三代是先后相承的,而且还指出了三代得以相承的原因,即天命之得失。在周人看来,要得到天命,就要识古人之德,行德乃寻得天道之途径。从夏、殷、周三代天命之得失与德的关系,周人认识到过去和现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