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考虑,也同样体现在“腊八施粥”这一慈善主题的活动中。要说明中国人的行善只是体现于表面上这一点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最为典型的事例。按照中国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那些没有完成行善积德心愿的人被满足的日子,大约在这一整天,穷苦人都有机会得到最为慷慨的施舍——质次价低的稀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行善”,也是积德的捷径。但如果碰上好年景,就不会有多少乡下人来喝粥——哪怕是在最穷的农人家中,也有比这更美味的粥喝。但是这一切并不能减少施粥人的热情,也不可能使他们意识到应该把粥做得好喝一些。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实施自己的善行,即便效果不如往年。整整一天过去了,还没有施舍出去一碗稀粥,最后的结果是,粥汤被施舍给猪吃了,善人们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安乐窝了。他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虽然没有一个穷人来为他的“宴席”捧场,但他已经尽到了施舍的责任,问心无愧了。但是倘若碰到不好的年景,粮价飞涨,这一位德财兼备的大善人又会有理由不去“行善”——“实在施舍不起了!”
在前面我们曾谈到,中国处处可见成群结队的乞丐。从一定角度上看,人们的施舍行为也就是在为自己交保险。正如西方人所看到的那样,乞丐在城市中集结为各种帮派,相互间争斗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他们没有家室,独处世间,无所畏惧。一名乞丐保持着特有的“勤勉”,坚持不懈地向一位店主乞讨。倘若遭到拒绝,店主就会因此面临更大的麻烦——成群的乞丐会赖在店前不走。如果店主不能满足乞丐们变本加厉的要求,那么店主就没法做生意。常居于本地的店主和乞丐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因而乞丐所获得的施舍才会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