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锡德:《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421~422页。
二、“还原”倾向
《孔林鸣鼓记》是曹聚仁的一篇戏剧体小说。小说虚拟了一个非现实的场景,从古而今的儒学人物纷纷登场,接受孔子的批驳。小说中,孔子指斥后人曲解自己的为人与学说,逐个批驳孟轲、荀卿、董仲舒、刘向、周敦颐、朱熹、康有为一干人等,指出他们违背了自己的原意,不是故意使坏,就是不安分的胡说。在其杂文《挖掘孔林私议》中,曹聚仁也表达了完全一致的看法:
孔圣人总算是件东方的木乃伊,直到今天,还是“不朽”。……孔圣人死去以后,孟亚圣首先调好香料油胶,替他涂上一层;荀老夫子又调好香料油胶,涂上一层。汉朝贾谊董仲舒五经博士十三博士辈,替他穿上一件阴阳五行的道袍,将他装成道士模样;刘歆,郑玄,王肃那些古文经,又替他戴上一项方巾……还有赵普请他治天下,康有为请他充当政客当教主,戴季陶先生请他收孙中山先生为弟子……且设身处地为孔圣人想想,肉体灵魂之受苦受难,莫此为甚。若替他脱下袈裟,除去冠冕,洗涤香料油胶,还他一个通体轻快,他岂有不高兴之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