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困难地站起来,揉揉酸疼的腰腿,然后一步步走下塔台。他走得很慢,很吃力,仿佛浑身每个关节都长满锈。有人试图搀扶他,被将军生硬地拒绝了。他就这样蹒跚着,直到隐没在浓重的夜幕里。
开辟西藏航线失败后半年时间,浓重的阴影一直紧紧追随着美军空运司令部。在他们顽强寻找一条安全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的过程中,至少又有160名飞行员和60架飞机陆续被埋葬在青藏高原的冰峰雪谷中。这一数字大大高于同期在中国战区作战伤亡的飞行员人数。日本飞机依然截击和消灭美国运输机,中国战场形势依然严峻,空运任务刻不容缓。美国人在确认无法征服世界屋脊之后,只好把力量重新投入缅甸方向,另辟蹊径。
这样,“驼峰”航线诞生了。
“驼峰”航线,顾名思义,因其航迹弯曲形似驼峰而得名。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航程。它西起印度的汀江机场,向北进入西藏,紧贴世界屋脊的边缘飞行1小时,再折向东方,继续飞越地势险峻的怒山山脉和横断山脉,然后经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大小凉山到达昆明。由于运输机不得不躲开缅北三角地带和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巡航半径,因此这条“驼峰航线”就比从前的距离拉长了将近一倍。
绕过缅甸就意味着必须接受恶劣气候和险峻地形的挑战。“驼峰”航线要横穿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飞机随时都必须将高度保持在1万3千英尺以上。这些地区大多属高寒无人区,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闪电雷暴,时而飓风骤起,因此飞机失事率非常高。尤其随着美国空运飞机的增多,运输量增大,失事率也随之上升。战后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在持续3年零1个月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