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复古运动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其中首推陈子龙成就最为突出。陈子龙很注意经世致用之学,曾编过《明经世文编》,又整理过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诗歌创作上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同样以复兴古学为号召,但也并不盲目拟古,认为艺术上应有创新。他还比较重视诗歌感时忧世、托物言志的社会作用。在创作上,他早年窗课社稿,不免有很多“以形似为工”的摹拟之作,虽然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辽事杂诗》、《小车行》、《卖儿行》等,但没有构成他自己的独特风格。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艺术造诣的深化,特别是国家形势的剧变,诗歌的拟古痕迹荡除殆尽。在崇祯最后几年里,他的诗歌创作起了变化,注入了沉痛的感情,显得悲劲苍凉、气势雄伟,具有感人的力量。明亡后,他在吴中作的十首《秋日杂感》表达了他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的沉痛感情,悲歌慷慨,酣畅淋漓。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深受其父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的影响,讲究气节。他的前期作品,受复古派的影响,多摹拟六朝以前的诗,有许多因袭内容比较单薄。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诗歌中就出现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出悲壮激越的风格。尤其是在被捕以后,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如《细林夜哭》、《鱼服》、《大哀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