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心得
中庸思想,是儒家一直倡导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但是,世道混乱,先王之道废止,“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民无所取法,贤知之所过,愚不肖之所不及,皆无所裁度以适于道”。所以孔子要大力提倡“中庸之道”。
(三十)
原 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④。”
注 释
①施:实施,施与,动词。②病:担忧。诸:之于。③譬:喻。④方:方法。
译 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