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研究上,陈寅恪曾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取向。在研究态度上,他以极端的严谨著称。他曾对隋唐史进行研究,并出版《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论著。许多历史学者竟然因此认为隋唐史已经没有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除史学外,陈寅恪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及音韵学、文学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著作除上面的两部外,还有《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对于陈寅恪的评价,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则认为“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49年后,陈寅恪主要在中山大学任教。
384.胡适
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祖籍安徽绩溪,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其幼年在老家私塾接受了9年的私塾教育,打下旧学功底。19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本科,后到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获博士学位。1917年,胡适回国,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其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在思想上,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在学术上,胡适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他尤其深入研究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中国哲学史,一个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均只有上半部,而无下文,但这两个未完之作都成了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他晚年致力于研究《水经注》,成果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