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谥号的前四个字,也都有一个“天”字,不同的是没有“运”字,而是“道”字。如明太祖朱元璋为“开天行道”,明太宗朱棣为“启天弘道”等。
第五,大行皇帝。皇帝死后入葬之前,称作大行皇帝。有人把皇帝出巡称作“大行皇帝”,显然是错误的。
新皇帝登极,大行皇帝入葬,定了庙号和谥号之后,就称“庙号”“谥号”,如康熙帝称“圣祖仁皇帝”,雍正帝称“世宗宪皇帝”,乾隆帝称“高宗纯皇帝”等。
随着帝制的覆亡,刚才介绍的这些有关皇帝的称谓、名号也都进入故纸堆。但是,作为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还是应当了解的。今天可以利用这些知识鉴定文物真伪、书籍朝代版本等。
譬如,康熙叫玄烨,这个“玄”和带“玄”偏旁的字,如炫、眩、铉、泫、妶、昡、玹、?、怰、伭、痃、袨、?、?、?、?等,都要在“玄”字讳末笔,就是缺末笔。如过去的线装书,如“玄”字缺少末笔,一定是康熙朝及其以后的著作和版本,不可能是明版书。
皇位继承 ——越来越专制的选择
在中国帝制时代,皇帝不仅是皇宫的主人,而且是国家、民族的最高象征,掌握国家最高的立法、祭祀、行政、军事和司法大权。皇帝个人的素质、才能、品德、喜好等,对于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因此,皇帝的选择,皇位的继承,与皇朝的盛衰,关系至为紧密。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传承了唐宋传统,实行嫡长继承制,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而清朝皇帝因有东北森林文化的滋养,所以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几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