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东汉末年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暗示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因而“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与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纪录了,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师在旁边轻轻暗示:“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样的积极暗示,起到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