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佛教
清代同元朝一样,王室崇信喇嘛教,可说是以佛化政策统治了蒙古、藏、汉等不同的民族。朝廷不仅在西藏以达赖治前藏,以班禅治后藏,在蒙古各地赐封喇嘛“呼图克图”的尊号,更将皇宫中的雍和宫改为喇嘛寺。对于显教虽崇信诚笃,但在施政上则以儒家为主[19]。
清初诸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颇深,顺治皇帝曾作《赞僧诗》“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来表明愿为僧侣的心迹;康熙帝则迎请明末以来的各宗派高僧入京,促进佛教的复兴;雍正帝则亲事章嘉活佛,参礼迦陵性音禅师,自号圆明居士,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尤其热心净土法门,对近世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影响甚大。
清代著名的高僧,计有华严宗的柏亭续法,禅宗的天童道态、玉林通琇、憨璞性聪,净土宗的省庵实贤、彻悟际醒。杰出的居士也很多[20],其中如皈依禅宗的宋世隆、毕紫岚;皈依净土的周安士(梦颜)、彭际清;以及郑学川、龚自珍、魏源、谭嗣同、杨文会[21]及梁启超、章太炎、丁福保、蒋维乔等佛教学者,都对当时的佛教有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