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把处于特定年代下,“我”观察到的老家的各式人物连同淳朴的民风民俗一道融入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要么是淳朴勤劳的仓门街十号大院的邻里长辈和学校老师,要么就是天真无邪的少年玩伴,还有略带传奇色彩的后院慈法师父。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散发着纯然的灵韵和不可复制的真实气息。作家曾坦言“我的文章不虚构,不仅仅是因为我不会虚构,还有个原因是,我认为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只有是写真事儿写自己,才能写得更好”。这或许是因为,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真实性的想象,或者说小说经过散文化之后生成了一种超越生活现实的艺术真实,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当真实性成为介入历史叙事的姿态,那么小说以何种方式去呈现这段历史上独有的文化景观,就成了结构作品的关键。“我”在高小283的种种个人经历,于是成为中国历史的微缩景观,于是读者看到了“大跃进”“三面红旗”以及“文革”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与个人生活之间纠结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