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袁绍占据河北,听说了名士崔琰的大名将其招入麾下。袁绍骂曹操挖坟掘墓,其实,这种事他也没少干,崔琰还为此劝过袁绍,但袁绍不听。曹操打下冀州,起用崔琰做冀州别驾从事,崔琰却当众指责曹操,反对曹操在河北扩军,在当时有着深刻复杂的背景。
崔琰的态度其实不过是地方大族在维护自身利益,军阀混战,世家大族政治失势,经济上遭受重创。他们要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崔琰的直言就是一种对抗。
曹操之所以未与崔琰翻脸,是因为崔琰乃河北世族名士,曹操初来乍到,正要笼络河北世族,并不想与之闹翻。
袁绍对地方豪强很纵容,地方大族已经过惯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日子。曹操来后,全变了,他们当然不舒服,不能明着反抗,那就只能以所谓儒家说教为幌子,跟曹操讨价还价。
崔琰既是河北名士领袖,自然要出头,但枪打出头鸟,崔琰又在立嗣问题上犯下大错。
曹操的二十多个儿子中,最有希望接班的只有曹丕跟曹植。
曹操一直犹豫不决。时而偏向曹丕,时而又转向曹植。曹丕、曹植各有嫡系,两派势力明争暗斗。
但到了曹操晚年,连曹操也觉得立嗣之事已刻不容缓,做事一向很有主见的曹操,这时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该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