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又叫修禊节。先秦时期三月上旬巳日,人们来到水边沐浴,以求祓除灾气,祈福免灾,故有“上巳”之名。上巳,其实是古代性自由节。《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古人认为,男女在山野或水滨媾和,所生之子可以得到神灵之气。相传商人祖先契,即是其母在修禊后受孕而产的。
魏晋时期,这个节日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时间上得到固定。上巳定在每年三月三日,人们已不再管它是否为第一个巳日。其次是节日的内涵已与前不同。原来过节的目的是为祛灾灭邪,此时已转向临水作乐。时值暮春三月,百草杂花,郁郁葱葱,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玩山游水的好季节。这一时期以三月三日踏青为题的诗赋很多,连天下第一名帖《兰亭集序》,也是王羲之在这样的氛围下书写而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月三日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无论南北皆然,甚至得到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重视。据十六国时期陆翙所撰的《邺中记》记载:“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这是西晋风气的延续。《艺文类聚》卷四引《夏仲卿别传》转:“三月三日,洛中王公,莫不方轨连轸,并至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可见西晋时洛阳修禊节非常热闹。当然此风在江南地区更盛。《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反映参加节日的阶层是十分广泛的。东晋初年,王敦、王导为在江东重构晋室,特地利用修禊节抬高司马睿的威望。《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这一招,引起了在外游乐的江南大族首领们的注意。由于时机合适,效果奇佳。于是,一直观望的江南大族转而“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