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四篇,是目前可见较集中阐述黄老思想主张的著作,任继愈先生称之为《黄老帛书》。[3]
《帛书十六经》
对于这个“道”的属性,《黄老帛书》倾向于把它形容为原初物质状态,因而具有唯物主义性质。所谓“湿湿梦梦,未有明晦”,是形容一种混沌之气的状态。
“道”虽无始无终,无形无名,却有规律可循:“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雚(即‘华’)。合之而涅(即‘化’)于美,循之而有常。”[4]人们通过认识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而把握“道”,就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
人处于天覆地载之中,“卬(仰)天而生,侍(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6],要在天地提供的自然条件里,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做到:“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在自然界无意识提供的寒暑高下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自己的劳动果实。《十六经·姓争》总结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一条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规律,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天人关系上,《黄老帛书》强调天是自然的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须利用自然的规律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能违背这些规律,具有唯物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