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律令
大清律,制定于顺治三年(1646),大体上沿袭于明律。康熙中有所变化,以《现行则例》颁发执行,对律文未作正式变动。雍正元年(1723),御史汤之旭以《现行则例》有拟罪轻重不一、事同而法异等弊病,建议重新修订律例。雍正采纳了他的建议,指令吏部尚书朱轼为总裁主持这件事。与此同时,雍正认为事关国体,非常重视,朱轼所拟条文, “一句一字,必亲加省览”,还同诸臣讨论,加以裁定。雍正三年(1725),书成,雍正五年(1727)正式公布。律文四百三十六条,附例八百二十四条,卷首有《六赃图》《五刑图》《狱具图》《丧服图》《纳赎诸例图》等图。律有正文和注释,其文字比旧律多有改易。它删除旧律七条,如婚姻门的“蒙古、色目人婚姻”条,清朝不像明朝存在这个问题,它已成为具文;新律将旧律的一些琐碎的条文加以合并,如将“边远充军”条归入“充军地方”条内;它对旧律的某些条文做了若干变动,又增添了新的条文。这次律文制成之后,后代虽有变化,但只是增加附例,而律文本身没有任何改动。到宣统年间,《现行刑律》制定,才对它做了较大的更改。
雍正对律例所做的变动,以有关盗贼方面的为多。康熙中,对窃盗、窝主、逃入,处以割脚筋的刑法。雍正二年(1724)二月,他认为这个刑法将受刑者变成残废,使用应当谨慎,次年又说受此刑的人甚多,未能区分轻重,起不到警戒的作用,下令将它永远废除。雍正六年(1728)十一月,改定奴仆盗窃家长财物例,原例犯此罪者,照平民犯罪减等论处,免刺字,罪止佥流。改定为“若奴仆自盗,依平民处理,不减等,仍刺字;若勾引他人,按赃数,递加一等,赃在一百二十两以上者拟绞刑,监候处决,三百两以上则拟斩刑,俱不准援赦”。这个改动,由雍正主动提出,他比照监守自盗例论处,是将这类案情从重处理。雍正七年(1729)四月,刑部奏请制定盗贼家属处分例,提议:凡盗贼同居的父兄伯叔,明知其为匪,或者还分受财物,只要据实出首,均准免罪,连本犯亦得照律减免,如不出首,不分赃而知情的,照知人谋害他人不行首告律,杖一百,若知情而又分赃,照本犯罪减一等发落。雍正批准了他们的建议。雍正八年(1730),雍正以直隶盗案多于他省,为严行惩治,将盗贼不分首从,概行正法,是所谓“以辟止辟”,至雍正十一年(1733),以盗案减少,遂取消实行于该地的这个特殊条例,再有盗案,仿照其他省份,按“法无可贷”“情有可原”不同情况拟定结案。